其實追溯歷史,語意網的概念比起Web 3.0更早被提出,語意網是由全球資訊網之父Tim Berners-Lee在1998年提出的概念。其最初概念是在資料上加入電腦可以理解的內容,或者特定格式,讓整個網路資訊的傳遞與交換不再受到語言等因素所限制。而這個電腦可以理解的資料格式,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元資料(metadata),也就是用於描述資料的資料。
然而隨著技術的成熟,語意網不再限定於元資料,而是在新一代的網路中,網路上資訊處理的方式會和人類處理資訊的方式越來越像,能夠依據上下文以及概念去進行理解和連結。實際實現的方式便是透過在資料中標記語意資訊,讓電腦可以透過讀取這些標記來對文章的內容進行分類以及串連。
而這些可以讓電腦程式互相通用,在資訊交換間不會喪失資訊的資料架構稱為資源描述框架(Reso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, RDF),透過資源描述框架,可以讓程式以及電腦更加精確、快速的讀取與分類檔案的資源,增加資源串連的效率以及準確性。而如何讀取資源描述框架下的資料則是另外一個技術叫SPARQL可以像SQL語法一樣對資料集進行讀取、串接以及尋找,兩者的結合讓語意網的概念有了基礎的架構。